一枚指环、一块手表、一个灯条,经过蓝牙衔接后能够协助快递员快速完成重要货物分拣;由人脸辨认摄像头、天线和警示音箱等组成的辅助驾驶一体机终端,可实时监测货车司机的状态,并在呈现疲倦驾驶或异常状况时及时报警……
设立于上海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度工程实验室里,这些有趣的设备和技术透露着一个趋向:形形色色的高科技,正助力物盛行业沉着应对物流“顶峰”的应战。
作为全球快递大国,中国自2014年起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。依据国度邮政局发布的数据,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高达507.1亿件。
今年“双11”,天猫创下2684亿元的成交新纪录。国度邮政局监测信息显现,11月11日至16日业务顶峰期内共处置邮(快)件23.09亿件,较上年增长22.69%。
近日举行的“第四期物流虹桥大讲堂”上,物流信息国度工程实验室主任相峰表示,海量的包裹迁移对下游物流体系构成严峻考验,并倒逼物盛行业停止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
事实上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诸多前沿技术曾经在物盛行业“落地”,发挥着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。
据中通快递集团副总裁金任群引见,应用人工智能技术,中通客服热线上超越90%的在线咨询由智能机器人客服停止处置,不只减少客户等候时间,也有效降低了人力本钱。今年“双11”,中通在转运中心和各网点新投入了100万个可循环帆布袋,其携带的RFID(射频辨认系统)芯片可实时搜集中转、区域流向信息,从而完成包裹运输的全程追踪。
菜鸟网络总裁助理熊伟表示,从商家至网点的“首公里”,到社区至消费者的“最后100米”,菜鸟产品及效劳经过电子面单、动态路由、智能分单、包裹侠App和智能语音助手完成了“物流全链路数字化晋级”。
机器人行业也成为“聪慧物流”建立的重要参与力气。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文聪表示,机器视觉加机器人技术,驱动着货物感知与分拣自动化。而在人工智能的“赋能”之下,挪动机器人正从单体智能走向群体智能。
“今年‘双11’期间,海康有数千套可自动感知体积、重量、条码、面单、字符的DWS(货物信息自动化感知)系统在工作,掩盖‘三通一达’、京东、顺丰、中国邮政、苏宁等电商和物流企业。”张文聪说。
各种新技术、新配备的快速应用,正助推物盛行业步入“无人时期”。去年10月投入运用的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,以机器人为“主角”,完成了入库、存储、包装、分拣的全流程、全系统智能化和无人化。
张文聪表示,海康基于深度学习的货物智能安检,目前正辅助人工判图,将来可完整取代人工安检。金任群则透露,依托中通自主研发的大小件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,不久的未来中通操作部将变身“无人工厂”“无灯工厂”。
在业界看来,除了智能化、数字化,“聪慧物流”尚需处理物流信息互通共享问题。
相峰剖析说,物盛行业是由卖方、买方、物流平台、运输、仓储等多个参与方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。由于每个参与方都是一个“信息孤岛”,难以完成业务的高效协同,招致整体运转效率较低,客户体验也较差。
相峰引见说,作为物流信息国度工程实验室六个重点工作方向之一,以全球集运平台为根底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平台2018年初正式上线,目前已完成与国度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、中交兴路等车联网平台、物盛行业上下游多样设备节点、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。